興趣與現實面,學藝術的孩子能兼顧嗎?
早期對於讀藝術科系的第一反應是:「未來有出路嗎?」、「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吧。」等,各種負面的評論,多數家長也都反對自己的孩子選擇藝術、設計這條路,但隨著時代的轉變,軟實力成為國家重要的指標之一,也越來越多的藝術人在國際上嶄露頭角,學藝術、搞設計不再是一條死路,而是處處充滿機會的康莊大道。
不再崎嶇的藝術路
由奇美集團設立的『奇美藝術獎』,在7月25日上午進行頒獎典禮,此次共有11人獲獎。『奇美藝術獎』於1989年創設,28年來,已獎助近三百人,頒發約上億元的獎金,培育許多名日之星;奇美集團致力推廣音樂、美術等各種藝術創作,也鼓勵學子發揮創意、潛能,讓台灣的藝文創作能在世界各地發揚光大。曾獲獎的的學生表示,很感謝奇美的栽培,讓他們有機會可以出國深造,精進自己的才能;創辦人也希望這些學生能有好的成就,未來有能力時可以回饋社會,幫助有潛力的下一代,發展他們對藝術創作的興趣,讓台灣的藝術可以傳承下去。
藝術人才的挑戰
而以台灣藝術大學的碩士班為例,102年考試報名人數為610個,103年減少為566個,到了104年則是增加至630人。可以看出,越來越多人消弭了對藝術的歧見,並投入其中獲取更多的學識,增加自身實力。雖然台灣發展文創、藝術等軟實力已有十幾年的時間,有為的設計師們也如潮水般湧出,但104年公布的全球軟實力排名,亞洲只有日本、韓國、中國和新加坡這四國有在榜上前25名,顯示台灣人才雖多,但是沒有一套完善的方式將台灣的藝術實力推廣出去,只能受限在本地,因此有些藝術人才選擇到國外,去挑戰更大的市場,但如果要走出台灣,所具備的知識與技能需要更加精進,才足以面對國外龐大的藝術創作市場。
不只是要面對國外的競爭,事實上,大學的教育內容,也已經不足以應付多變的社會和職場趨勢,應該要透過升學進修來提升自己的實力和競爭力。
版主在這邊提供藝術研究所的資訊給大家吧
研究所入學測驗
● 第一階段 筆試科目:
1. 中國藝術史
2. 西洋藝術史
3. 藝術理論/美學概論
4. 中西文化史
5. 視覺藝術教育
6. 藝術行政與管理
● 第二階段 口面試:
以藝術研究所來說,有七成的學校都需要經過面試,因此表達能力就非常的重要,另外為避免爭議性,多半學校會在甄試過程中,全程攝影機錄影。
面試形式:
1. 一對一(一位學生對一位教授),約有二至三個關左右。
2. 一對多(一位學生對三位以上教授,約5~10分鐘),約有一至三個關。
3. 多對多(三位以上學生對四~五位教授),多半是一個關而已。
口試基本問題:
1. 自我介紹。
2. 針對審查資料提問。(對自己的作品要十分了解,要表現的很有自信,教授會從考生回答的話中再找題目問)
3. 求學過程中,有沒有參加什麼社團或校外的活動?
4. 在什麼樣的機緣下,你開始對藝術感興趣?
5. 為何選擇報考本校,為何不報其他學校?
口試專業問題:
1. 你會考慮當藝術工作者、畫家或藝術教師嗎?
2. 請問藝術的表現有哪些?
3. 藝術是否可以從學校教育中省去,為什麼?
4. 試舉出你喜愛的畫家及其作品,台灣與國外的各一位,並說明理由。
5. 哪一個畫派是以夢境為主?畫家代表有哪些?
藝術所畢業出路
研究所畢業後,除了設計師外,還能有什麼出路呢?
如果擔心從事藝術、創意產業會需要熬夜、或被龐大的工作量壓的沒時間與親朋好友相處,可以考慮從事單純的教職工作或是考取上班時間固定的文化行政等公職。
但如果你熱愛挑戰、有滿腦子的創意想實踐、不怕苦、不怕難,則可以考慮進入廣告、影視產業等。
大碩的強力師資群
自己準備研究所,總是沒有續航力,時間久了就會想要放棄
別擔心!大碩擁有最棒的師資,協助你考取到第一志願!
高尚谷老師(中西藝術史/藝理美概):教學內容由簡入深,上課方式活潑生動,對於過去沒有接觸過藝術相關課程的同學而言,高尚谷老師的教法是同學建立基礎的重要關鍵。
丁永恩老師(中西文化史):上課內容有一定的架構,資料都經過老師仔細的統整,讓學生可快速將龐雜的文化史內容釐清。
洪澤老師(藝術行政與管理):課程內容會結合實例詳解,讓同學可以在短時間內融會貫通並輕鬆學習,再加上老師會配合近年來藝術行政管理與博物館學的相關議題進行趨勢分析。
不管任何考試,都是要付出努力才能順利考取,雖然準備的過程會很辛苦,但可不要輕言放棄喔!
最後版主祝所有考生都能金榜題名
現在時機歹歹,怕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突然又飛了
版主跟你們說,這些疑慮都是多餘的!
公職事業裡的文化行政,不僅可以讓你發揮所學、工作穩定、薪資待遇好...,好處說不完啊
版主提供給心動的你們一個方便、輕鬆的學習方法—數位學習課程
讓你依照個人需求安排課程,不用擔心請假會造成課程間斷,而且全台有27個擁有優質設備的數位教室,讓你到哪裡都可以學習,是不是很讚呢
專業科目 |
|
|
師資 |
藝術概論 |
|
|
高尚谷 |
世界文化史 |
|
|
丁永恩 |
文化人類學 |
|
|
丁永恩 |
文化行政與文化政策分析 |
|
|
洪澤 |
文化資產概論與法規 |
|
|
洪澤 |
本國文學概論 |
|
|
李華 |
台灣文學史 |
|
|
段譽 |
● 延伸閱讀